消调结合 动态平衡 安顺市注重把握消化超编工作的度
发布时间:2021-03-17 09:10 来源:中共安顺市委编办 字号:【大 中 小】
2020年以来,安顺市委编办在开展消化超编工作中,高度重视、加强工作督导、强化制度约束,既大力气做好“消”的工作,又认真做好“调”的处置,做到张弛有度,促进机制编制工作良性循环,机构编制工作资源用在“刀口上”、用在关键处的良好局面进一步形成。
一、提升政治站位,重视消化工作。把消化超编工作作为一项政治性任务,切实担负起工作责任,妥善制定方案,明确完成时限,保证工作有序推进。及时将有关会议精神向市委主要领导、市委编委领导和市委组织部部务会议进行了汇报,切实争取领导重视支持。市、县区编办切实履行好牵头的职责,建立“小范围”协调机制,发挥“小范围”会议制度作用,研究消化超编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,先后建立健全编办与审计、与巡察机构协作配合,将消化超编的情况,纳入审计和巡察工作范畴。制定消化超编专项行动计划,明确责任县区、单位和责任人,建立消化超编工作定期通报制度,有力促进了消化超编工作开展。开展一月一调度,日常加强电话工作沟通,共同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。
二、把握工作尺度,讲求工作方法。坚持有所为、有所不为,注意把握全局、突出重点、主动作为,提高消化工作的针对性。一是因势利导,自然减员消化一批。充分利用实名制系统数据,对超编单位人员年龄结构等进行统计分析,并积极与相关部门单位对接联系,通过及时办理人员退休、调出等手续消化部分超编人员。二是主动配合,干部调整消化一批。先后向市委编委会报告《关于机构编制存在问题及建议的报告》,研究下发《关于开展机构编制问题自查自纠工作的通知》等,主动与组织人事部门配合,对应消化超编的岗位,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意见。三是运用标杆,编制管理消化一批。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和调整,对于单位内部超编的事业单位,以部门单位职责调整工作为契机,将市直9个经营类事业单位26个编制收回管理,连人带编划转有关单位,作为“周转编制”,逐步消化收回,实现动态平衡。
三、健全工作制度,确保消化长效。切实改变只管消化、不管规范的做法,从超编产生的过程入手,建立工作规范,着力构建充分发挥作用的长效机制。一是用好用实实名制度。加强实名制系统管理,严格机构编制报告、申请和咨询等,适时监控超编情况,把消化工作做在日常。建立共建、共管、共享机制,将机构编制实名制系统与人事、工资、财政统发工资等管理系统相互联系,及时、准确了解和掌握人员增减变动情况。二是落实用编补员制度。结合编制情况和重点工作,统筹提出年度补员用编总数,切实增强工作计划性。采取编办先审核,再提交编委会通过的形式进行,严格审查各单位上报的用编补员计划。三是严格完善工作制度。规范机关事业单位领导职数管理,建立了《安顺市副县级及以上机关事业单位领导职数管理台账》,对领导职数实行台账式管理。加强与组织部门的协调配合,每个季度向组织部提供机构编制缺额情况。督促县(区)严格执行《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》等党内法规,严格执行机构编制纪律规定,预防超编,避免产生新的问题。
四、融入大局深度,激活编制贮量。在加强消化超编工作的同时注重对机构编制工作的调整优化,使用好有限的机构编制工作资源,保障全市工作中心任务,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。一是发挥保障发展作用。围绕推进实施新型城镇化、新型工业化、乡村振兴等战略行动,积极谋划、主动作为,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加强机构编制保障,发挥机构编制功能,助力全市经济社会高水平、高质量发展。二是盘活编制资源存量。坚持瘦身和健身相结合,优化机构编制资源配置,提升机构编制资源使用效率。结合机构编制日常管理、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等工作,做到动态平衡、保障重点、服务发展。
上一篇